今年以來,全球海運價格在前期高基數的情況下持續回落,三季度至今更有加速下跌趨勢。隨著通貨膨脹削弱消費者的需求,在全球海運行業最熱的旺季,海運價格陷入寒冬,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。
海運價格暴跌的背后
根據世界貿易組織8月份的報告顯示,世界商品貿易量已趨于平緩,今年二季度的增長率已從2021年四季度的5.7%放緩至了3.2%。
直接原因是訂單量減少。
從運力需求端來看,隨著美聯儲的瘋狂加息,以及俄烏沖突后,美西方針對俄羅斯的瘋狂制裁,使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劇,美國陷入技術性衰退期,而歐洲的經濟下行壓力則更大,歐美需求增速大幅放緩,很多大型零售商紛紛取消訂單。
?
從運力供給端來看,去年第三季度,全球集裝箱船約30%處于停泊狀態,今年同期這一比例下降至約26%,這說明全球的航運周轉能力提升了;另一方面,全球商品貿易對于運力的需求卻下降了。此外,航運巨頭大批新船下水則加劇了供需之間的落差。全球貨運市場從“賣方市場”轉為“買方市場”。
?
在各經濟體恢復正常增長之前,四季度全球集運市場依然不容樂觀,將出現旺季不旺的行情。
根據波羅的海貨運指數,海運價格預計今年還將下降約20%至30%,然后在2024年略有復蘇。
對中國企業的影響
1.商品是否能按時送達
隨著圣誕季越來越近,許多貿易商開始擔心中國的圣誕商品能否按時送到。
前兩年因為疫情和供應鏈斷裂,生意受到嚴重影響。今年,中歐海運情況有所好轉,海運價格下降,且中國商品在價格、種類和質量等各個指標上具有很大優勢,海外消費者對其需求仍然很大。按照現在海運的情況,會比去年要好。
2.價格戰將會導致惡性競爭
海運價格的下降導致部分銷售大件產品的賣家正在加緊打折促銷,不然之后面對以低運費進場的商品,他們后期將被拉入更為慘烈的價格戰。
然而事實上,市場運輸需求低迷的本質是貿易需求萎縮,用降價的策略不會帶來任何新的需求,反而會導致惡性競爭,攪亂海運市場的秩序。
3.中企應往“中國智造”發展
中國企業提升制造業產品設計、創新研發能力,將中國留給世界的印象從“產品”、“速度”和“制造”扭轉為“品牌”、“質量”與“創新”的“中國智造”,從而去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消費者。
通過這次疫情的瘋狂運價,史詩級的運價時代也讓我們充分意識到物流是第3利潤源。中國賣家一方面應當關注運價風險,一方面充分利用均值回歸控制好物流成本。